公版计划详情页模板

投稿
取消
词条统计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创建者:@

最后修改:@

我要参与
专业解读
蘇小北2011-11-24
机器时代下个体的异化,或者说,物质时代下个体性的消解,关于异化的题目,我们可以在后现代的文艺创作中比比而见,思想家和大师们总能预见到人类即将面对的困境,卓别林同样前瞻地呈现了文明时代人的尴尬处境和永恒话题。但卓氏的故事总会给你一个希望,尽管这希望在那绝望处境中飘摇不定,随时可灭。
大奇特(Grinch)2010-03-05
这是卓别林第一部有声片,他尽可能写一个对话剧本,尽可能尝试一次声音的实验,然而由于卓别林坚持一贯的“流浪汉”角色,声音似乎又与角色不协调。反观,声音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听到的机械设备(有声)对人的打压(无声)正符合了电影主题的象征。
陆支羽2009-09-06
世影史:本片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片中喜剧手法和视觉手段都有着卓别林独特匠心的痕迹。而其主题则更为突出,围绕美国当年工业起步时期美国劳苦人民的生活悲剧展开了辛辣诙谐的讽刺,进而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影片结尾则是常见的“黎明曙光”。
相关周边
1935年,电影已进入有声时代,可卓别林认为,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于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乐和少许音响。
《摩登时代》是第一部可以听到卓别林本人声音的电影,影片结束时他哼的歌曲是他亲自演绎的。虽然如此,这部电影一般仍被看作是一部默片。
影片当年上映后引起了一场海啸级别的争议,因为影片主题的讽刺辛辣而犀利,对底层工人的同情和对资本所有者形象的丑化,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体反击。再加上很多评论人员有意或无心的歪曲评论,导致影片中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映被完全忽视,反而被认定是一部有红色共产倾向的危险性作品。
网友热议
{{trunk.user.nickname || '火星网友'}} / {{trunk.createTime}}
{{trunk.content}}
暂无评论~
{{err.message}}
发表
退出 {{user.nickname}}
发表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