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版计划详情页模板

投稿
取消
词条统计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

创建者:@

最后修改:@

我要参与
专业解读
zzy花岗岩2013-10-21
曲终谢幕,一声叹息。卓别林与基顿终于有了交集,却叫人唏嘘一个时代的落幕。本片的意义远远大于故事本身,那最后一段滑稽的表演,对于影迷来说,就是最完美的演出。
Nakadai2013-06-25
又是一部时代意义远大于艺术成就的作品,这时的Chaplin已不再好笑,其激昂的表演给出的更多是舞台感。整部作品算是他本人的谢幕礼,有了Keaton的相伴更是令人唏嘘。结局的处理可以看成他本人的美好愿景:演员的生命始于舞台,也终于舞台。
stknight2012-01-19
卓别林向有声电影时代“屈服”的一部作品。人物心理描写颇为细腻,但锐气却明显逊色于20年代的默片。卓别林深知自己终究不属于有声时代,于是在本片中“挖空心思”地向那个所向披靡的无声片时代致敬。其实这根本不是喜剧,从一开始全片就是弥漫着伤感的悲剧氛围。
每日精读
你见过这样的卓别林吗?放弃标志性的“流浪汉”装扮,换上小丑服装,完全没了“夏尔洛”的身影。1952年的《舞台春秋》,63岁的卓别林第三次在电影中发声,并破天荒地邀请了与他同地位的喜剧“对手”巴斯特·基顿同台出演,还为本片亲自创作了主题曲。然而,因为政治原因,这部“天才的最高峰”时隔20年后才在美国公映,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奖的肯定,而它也成为奥斯卡历史上压仓时间最长的电影。
相关周边
1950年兴起的“麦卡锡主义”,是美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白色恐怖”事件,卓别林因外国人身份与左倾政治立场,迫使他在1952年离开好莱坞,返回欧洲。而该年拍摄的《舞台春秋》是他在好莱坞演艺生涯的最后一部电影,当年被列为黑名单禁止公映,直到20年后本片才得以在美国公开上映。
片中,卓别林首次请来57岁的默片喜剧巨星巴斯特·基顿,客串了本片男主角的表演搭档。二人曾经在电影事业上被称为“对头”,但在那个有声电影主宰的时代,他们再也不必为“既生瑜何生亮”的尴尬而纠缠。
网友热议
{{trunk.user.nickname || '火星网友'}} / {{trunk.createTime}}
{{trunk.content}}
暂无评论~
{{err.message}}
发表
退出 {{user.nickname}}
发表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